IMG_3707_1024(1).jpg

 2011-04-20 中國時報 【邱坤良】

 這座祠堂現今的兩層樓建物歷史不過二十多年,其信仰與空間意義卻連結南屯萬和宮,以及清中葉以來的台中媽祖文化。目前台中市文化局已把烈美堂列為「暫定古蹟」,請專家勘查審議。

 與烈美堂息息相關的萬和宮所供奉的媽祖原是康熙年間浙江定海總兵張國從湄洲帶來,由舊名犁頭店的南屯各字姓組織集資建廟。然而,後來民間熟知的萬和宮媽祖,不是鎮殿的湄洲老大媽,而是經常在外「遶境」的老二媽。

 不同於媽祖本名「林默娘」的標準答案,老二媽卻姓廖名品,還流傳一段「神話」:相傳十九世紀初萬和宮新塑的老二媽開光點眼,西屯大魚池廖烈美家族閨女廖品驟逝時,一位賣針線的小販自稱剛在途中遇到前往萬和宮看熱鬧的廖女。

 家人趕到廟裡一探究竟,發覺老二媽的金身神似廖女,面龐猶帶淚痕,信徒相信老二媽就是廖品附靈,並暱稱祂為「廖媽祖」。「娘家」的丹慶季媽祖會也每三年派空轎至南屯迎接「老姑婆」回西屯大魚池做客,烈美堂等於是廖媽祖在娘家的行館。

 萬和宮老二媽最初亦與台中東區有所關聯,每年參加旱溪樂成宮的十八庄迎媽祖活動。道光年間在一次遶境後,老二媽似乎意猶未盡,神輿突然變得沉重,無法入廟。信徒答應日後自辦祭典與演戲酬神之後,老二媽才肯回宮。

 從此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起,張、廖、簡、江、劉、黃、何、賴、楊戴、陳、林等十一字姓輪流為老二媽演戲祝壽,字姓戲於焉興起。戰後字姓組織迭有變革,演出單位累積至二十四個字姓,仍由張姓、廖姓打頭二陣,林姓壓陣,各字姓競爭激烈,拼戲意味濃厚,其間亦插加信徒個人或其他行業的酬神戲,演出常達兩個月之久,每年農曆三月也成為台中最熱門的廟會劇場。

 萬和宮左側廂房的景樂軒同樣見證萬和宮老二媽與字姓戲歷史。萬和宮因景樂軒入駐而添增熱鬧氣氛,景樂軒也樂於在廟設曲館,加強與地方事務結合。

 景樂軒曲館懸掛「先輩圖」,紀念已逝的前輩,開頭注明創立於乾隆六年(一七四一),但缺文物佐證。景樂軒如在當時即已存在,可能只是祭祀組織或神將團體,也未必有「景樂軒」的館名。景樂軒在日治與戰後初期盛極一時,平常作為南屯民眾練習戲曲的中心,萬和宮有祭祀則配合演出,常登台演北管子弟戲,而後多做擺場、出陣表演。

 我在三十年前的年輕時代耳聞萬和宮盛名,常去南屯看字姓戲與景樂軒,也到西屯廖媽祖娘家瞧瞧。當年的萬和宮因鄰近南屯垃圾場,四五月後氣候炎熱,蟲蠅肆虐。與朋友在萬和宮前小攤邊吃邊聊,一手驅趕嗡嗡縈繞的果蠅,雖然如此,卻甘之如飴。

 一九八五年萬和宮被政府指定為三級古蹟,名氣愈來愈大,聲勢不遜東區的樂成宮。現在的萬和宮附設文物館,廟前的衛生環境明顯改善,地方文史工作者對南屯文物的研究也頗有成績。不過,原來與台北市保安宮家姓戲齊名的字姓戲卻逐漸沒落,每年雖仍援例演戲,但參與者意興闌珊,也不能吸引外來觀眾。

 五年前我再去萬和宮,景樂軒的招牌已被卸下,「先輩圖」與樂器、文物堆放在地下室一隅。廟方人員解釋因廟務繁忙、空間不夠,只能做「務實」處理。景樂軒的散館顯示子弟團與廟方的疏離;再方面,社會大環境也確實不利傳統自發性團體的生存。

 針對現代寺廟文化環境,再從南屯看西屯,烈美堂存廢的爭議正好提供社會一個思考的空間:烈美堂的重要性不單是它的建物,也牽涉台中市南屯、西屯與東區的民俗空間,同時顯現具歷史時空意義的信仰文化很少是孤立的個體,而是一連串人物、事件與空間流動及積累的結果。

 (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PS. 邱教授曾任台北藝術大學校長一職,長期以來對藝術文化教育的推動不遺餘力,我家兩個女兒先後就讀於此,是女兒們心中尊崇的藝術工作者典範,特此表達敬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沙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